1853年,沙俄再次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挑起了俄土战争。在这一场战争中,奥斯曼土耳其明显无法与沙俄抗衡,因此求援于英国和法国组成的联军。英法联军迅速回应,并联合出击,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。俄国的黑海舰队在这场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,联军不仅成功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,还在这里歼灭了数十万俄军,几乎摧毁了沙俄的主力军队。
在那时,俄国的局势极为惨烈。国内几乎家家悲痛,国家的前途显得异常堪忧。沙俄的军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,短期内甚至无法组织类似规模的战争。这一战的结局对沙俄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,确实是一次深刻的教训。接下来的20多年内,沙俄才重新积蓄力量,准备与奥斯曼土耳其展开第二轮较量。
这一次,英国担任了领导者的角色。英国联合了法国、奥斯曼土耳其、撒丁王国等四国联军,共同出兵,兵力超过了60万。沙俄则动员了接近70万的军队,然而,战争对俄国而言,几乎是一次灭国之战。从军力对比来看,沙俄几乎动用了所有能调动的力量,而英法联军虽然兵力庞大,但法国出兵的30万之外,其他国家的贡献并不至于威胁到本国的国本。
展开剩余76%因此,这场战争的结果几乎注定对沙俄不利。若沙俄败北,面临的将不仅是军队的崩溃,还有政权的垮台,而如果沙俄能够取得胜利,可能也仅仅是奥斯曼土耳其遭受打击,英法和撒丁王国依然可以全身而退。英法作为久经沙场的殖民列强,是绝不希望沙俄崛起的。尤其是在海上,英法联军已经开始使用蒸汽机驱动的战船,而沙俄的战舰大多依然依赖帆船,这一代差无疑在战场上造成了严重的不平衡。
除去战场的惨败,沙俄还在外交上遭遇了孤立。战争初期,沙俄试图寻求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支持,但普鲁士距离战场太远,无法提供实质帮助,而奥地利不仅未曾出手,反而要求沙俄尽早投降。这一背叛对沙皇尼古拉一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,至此,他的精神和身体逐渐崩溃。最终,尼古拉一世选择了自尽,这一事件也成为俄罗斯历史中的一段悲剧。
沙俄在战争中损失了50多万大军,财政支出高达8亿卢布,罗曼诺夫王朝的根基已经动摇。按照英方的要求,沙俄不仅要割让克里米亚半岛,而且需要将黑海的控制权交给英国。这一局面如果成真,将使得英国在黑海地区彻底占据主导地位,而沙俄的命运将更加岌岌可危。尽管沙俄希望能够依赖普鲁士参与谈判,然而英国认为普鲁士没有参战,因此无权介入谈判。
就在此时,法国出面站出来保住了沙俄。法国当时的国王是拿破仑三世,他虽然并没有亲身经历拿破仑时代与俄国的对立,但他并不痛恨沙俄,相反,他认为沙俄在维护欧洲封建君主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。法国之所以介入,主要是担心一旦沙俄垮台,黑海地区的主导权将被英国完全掌控,这将严重影响到法国的地位。
在法国的努力下,沙俄虽然丧失了在黑海扩展海军的机会,但至少保住了克里米亚这块重要的战略基地。长远来看,沙俄依旧有恢复和崛起的机会。而与此同时,法国和沙俄建立了深厚的关系,法国资本开始大量流入俄国,双方的关系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保持着紧密的合作。
然而,黑海的局势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单纯。虽然许多人认为俄罗斯因无法自由出入黑海而感到憋屈,但其他黑海沿岸国家也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困境。除了俄罗斯,黑海周边的乌克兰、格鲁吉亚、保加利亚、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等国,同样在这片海域中感受到各自的压力。尤其是土耳其,作为黑海的出海口国,它每天都得提心吊胆,担心哪个国家会利用这一点争夺伊斯坦布尔的控制权。
历史上,黑海曾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内海,克里米亚也在奥斯曼的势力范围内。然而,随着沙俄逐渐崛起,俄国逐步从奥斯曼土耳其手中分割了这片海域的控制权。沙俄的军事扩张不断威胁到奥斯曼土耳其的生存,最终沙俄几乎成为黑海的霸主。而在关键时刻,英法联军及时介入,制止了沙俄的势头,帮助奥斯曼土耳其击败了俄国。
英法联军不仅让沙俄丧失了对黑海的主导权,甚至差点将其完全赶出黑海。如果沙俄真的被驱逐出黑海,英国将有机会独占这一战略要地,控制整个黑海流域。奥斯曼土耳其将完全依赖英国,而俄罗斯的陆上贸易通道也将受到极大影响。
事实上,俄国和土耳其都不满足于现有的国土,他们都渴望恢复昔日的辉煌。俄罗斯希望恢复前苏联的疆域,土耳其则希望重新夺回对阿拉伯世界和巴尔干半岛的控制。如果两国恢复巅峰,那将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灾难。因此,维持黑海的多元化局势,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。纵使俄罗斯和土耳其不愿接受,世界的潮流依然不可阻挡。
发布于:天津市热丰网-股票配资配资-手机配资软件-全国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